你有多特別?  

Posted on 2014 8 月 23

你有多特別?

你的父母可能生下你的那天,看著你說:「他的眼睛像媽媽!」或「他的臉頰像爸爸!」

你父母當時是以你身上的相似之處跟他們的認知作比較。但事實上,那天你就像是一位第一次上台的新演員,正要以獨特的身份、全新的未來、創新的想法與夢想開始行動。

隨著你長大,你開始蒐集其它人格的片段。你開始像父母親一樣地談話、像外婆一樣發脾氣、像爺爺一樣不信任其它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持續地從他人身上一點一滴借來他們的特質。你複製朋友和同輩的穿著打扮或髮型、他們使用的措詞、態度、姿勢、品味及習慣–甚至是其它人的目標、志向與道德標準。

其中的有些特質是你為了要融入團體或者為了更受歡迎而採用,但非常多從他人身上借來的特質是在你不知情的狀況下發生的。

事實上,對於你特殊身份的消失過程,就算你想,也幾乎是無法避免。做個特別的人或為自己思考 不會成功或者不安全的概念,在學校中就被強行灌輸給我們了。

離開學校 進入成人圈後 這個過程還在持續發生 其他人的同輩壓力 父母與家人的期望 你被鼓勵要使用的社交規範–這些所有的影響就像繃帶般將你層層包覆。

失去個人特質的過程到至今依然持續著。廣告與媒體致力於讓大部分的人表現得與其它人相同 或教育人們做同樣的事。媒體假裝提供新事物,但事實上媒體不斷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思考、應該如何感受、應該恐懼什麼 、何時該恐懼、應該要喜歡什麼人、應該要怨恨什麼人、應該如何生活。

你想,許多人因為讓你失去你的個人特質而大賺一筆。“就跟大家一樣吧!跟著劇本走就對了!愛上你的繃帶!”這些是我們時時刻刻以上千種方式接收到的訊息。

當生活不順而且劇本再一次地背叛了自己,這些繃帶更本沒用。而且活得像別人或錯怪別人並不會減少痛苦的衝擊。

有些時候,我們甚至被告知自己最深層的情緒是與其他人相同的,只要吞一顆藥丸就可以把這些情緒取消掉。但這樣的舉動似乎像是為自己再加上另一層繃帶般地, 讓我們更難從生活中感受歡樂–而剩下沒有被取消的情緒只會磨損我們自己。

自我特質的流失意謂著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和當劇本走向災難時能夠把劇本丟掉的能力。

幸福並不代表要做個不是自己的某人或某物。只有一個人有能力去過你的生活。只有一個人有辦法去享受生活,也只有一個人可以創造更好的未來。

那個人是誰呢?當然,就是你自己。你依然處在層層繃帶之下。你並沒有離開–你只是被藏起來了。

現在,你有多少真正自己的個人特質呢?

 

你有多特別?

做以下有趣的練習,看看你發現什麼。

  1. 在自己跟最好的朋友之間找出5個相似之處:《夢想、希望、嗜好、習慣(好習慣或壞習慣)、品味、態度、信仰、喜好、討厭之物..等等。不是身體相似的特質。》
  2. 在自己跟最好的朋友之間找出5個相似之處:《夢想、希望、嗜好、習慣(好習慣或壞習慣)、品味、態度、信仰、喜好、討厭之物..等等。不是身體相似的特質。》
  3. 在自己跟父母之間找出5個相似之處:《夢想、希望、嗜好、習慣(好習慣或壞習慣)、品味、態度、信仰、喜好、討厭之物..等等。不是身體相似的特質。》
  4. 在自己跟父母之間找出5個相似之處:《夢想、希望、嗜好、習慣(好習慣或壞習慣)、品味、態度、信仰、喜好、討厭之物..等等。不是身體相似的特質。》
  5. 在自己跟同事之間找出5個相似之處:《夢想、希望、嗜好、習慣(好習慣或壞習慣)、品味、態度、信仰、喜好、討厭之物..等等。不是身體相似的特質。》
  6. 在自己跟同事之間找出5個相似之處:《夢想、希望、嗜好、習慣(好習慣或壞習慣)、品味、態度、信仰、喜好、討厭之物..等等。不是身體相似的特質。》
  7. 在自己身上找出5個你想要改變或改善的事物

你能想到任何具備或曾經有過這些負面特質的人嗎?

你發現什麼了呢?

你可能找到許多相似之處也可能很難找到相似之處。你知道為什麼嗎?

你可能發現了自己一些正面特質。另外,也發現到許多人格的負面成分是從他人身上借來或「繼承」的。

這個分析只是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概觀。如果你想要認識更多關於自己與自己的人格特質,請完成牛津能力分析並接受完整專業的評量分析。這個分析將會告訴你,你所需要知道的每一件事。

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回復你的基本天性與真實人格嗎?